校机关各处、室、中心、直属单位,各学院、直属系、教学研究部(所):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有关要求,积极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学校组织制定《广州新华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广州新华学院教务处
2024年1月22日
附件:
广州新华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基础,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以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和评判标准来开展课程建设,既是高校落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任务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在新的形势任务下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之举。学校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抓手,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精神,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建设一批一流本科课程为目标,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工作,以打造教学团队、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规范课程管理、加强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为着力点,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
二、建设原则
(一)立足专业、建设课程。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原则,有规划、有重点地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和虚拟仿真一流课程。
(二)分级建设、引领示范。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打造“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一流本科课程,注重发挥各级各类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效应和示范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和更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专业课程。
(三)明确标准、突出实效。按照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遵循国家、省级、校级有关课程建设标准,抓好一流本科课程的建、用、学、管。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关注课程团队、课程内容与资源、课程教学设计、学习支持与学习效果、建设措施及效果,努力实现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刻理解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内涵,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以构建科学课程体系为载体,以优化教学内容方法为手段,以严格教育教学管理为保障,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加大数字化技术及支撑条件建设为依托,以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支撑,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和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三级建设体系。
实施学院主体、校院两级协同建设,原则上每个专业对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至少2门。到2025年,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总体目标是建成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40门左右,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择优打造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力争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零的突破。在课程建设中,同步实现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建设。
四、建设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思政引领方向
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确保育人成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二)构建科学课程体系
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全面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思考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将知识、能力、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大力支持具有科学前沿性、学科融合性、理论实践性的专业核心课建设。
(三)优化教学四大要素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资源的持续优化升级。
1.强化“两性一度”。提升“高阶性”,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养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突出“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增加“挑战度”,课程设计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
2.改进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和学科特点,进行多模式、多层次的教学改革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意愿,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推广研讨式、案例式、项目式、混合式、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培养。
3.创新教学模式。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4.打造精品课程资源。重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着力建成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注意教学资源积累,建设一批优质的视频库、试题库、试卷库、课堂活动库等。
(四)优化教学评价
建立健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保障学生成绩的公平和公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学团队不得少于5名教师。强化团队建设,明确教师教学职责,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构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技术娴熟,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教学团队。
(六)加大数字化技术及支撑条件建设
大力推进MOOC、SPOC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支撑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内外的全场景高效教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提升。
五、项目管理
按照学院主体、校院两级协同的基本原则,确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工作内容如下:
(一)立项建设程序。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按照“学院组织申报、遴选推荐—学校审查立项—团队建设—学校验收认定”的程序开展建设。
(二)课程建设周期。立项课程的建设周期为1年,须在立项后持续建设和完善,获得立项的课程负责人需签署建设承诺书。期间课程负责人原则上不允许变更,团队主要成员应保持稳定,学院负责课程建设过程督导。
(三)中期评估。建设中期需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对没有按计划完成建设内容和使用项目建设资金的将终止项目。
(四)学校验收认定。建设期满,学校将组织专家对校级立项课程按照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评审标准进行评估,经专家组评审通过、报学校审定决议后,认定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五)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打造。从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中遴选建、用、学、管效果好的优质课程,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追加相关建设经费,用于课程资源更新。
(六)推广示范。为充分发挥各级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应做好一流本科课程交流、推广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研讨会、观摩课等教研活动,带动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认定后一年内,学校将组织编写典型案例,开展相应的经验交流活动,并以适当的形式宣传推广。
六、实施保障
1.提供经费保障。学校对获批的各级各类课程建设类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学校定期跟踪检查。鼓励各学院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建设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2.强化工作考核。将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情况和建设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将学院推进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相关绩效考核评价。
七、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广州新华学院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广新教务〔2024〕3号-关于印发《广州新华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