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安排。统筹落实新学期排课工作、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及选课管理。在落实课程安排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优化公选课类别;在选课指导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避免功利性选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2.教材选用。落实教材选用和管理的各项政策,组织开展教材的选用、征订等。严格审核教材内容,确保教材价值导向正确,优先选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育人内容的优质教材;建立教材动态评价机制,及时更新不符合育人要求的教材;鼓励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体现育人理念的校本教材,丰富育人资源。
3.教学运行常态化管理。日常调停课管理、处理各类教学事务。在调停课审批中,加强对教师教学态度的监督,避免随意调停课影响教学秩序和育人效果;建立教学事务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定期开展教学巡查,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纠正育人过程中的偏差。
4.各类考试的组织。组织开展各类全国性考试及校级考试,指导各教学单位做好考试全过程管理。将考风考纪教育融入考试组织全过程,通过考前诚信教育、考中严格监考、考后违纪处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在考试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养;总结考试经验,反馈教学问题,为教学改进和育人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5.成绩管理。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学生成绩管理工作。完善成绩管理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实践创新等纳入考核范围,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成绩数据分析,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和薄弱环节,为个性化育人提供支持;建立成绩复核申诉机制,保障学生权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维权能力。
6.教风管理。教师教风管理,对违反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教师进行上报处理。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育人理念学习和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育人水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7.教师教学工作量核算。核算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作为考核与绩效依据。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育人创新实践,将相关成果纳入工作量计算范围,激发教师育人积极性。
8.教学信息化实施。教务系统的维护及使用培训,做好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使用及相关跟进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育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思政案例库等,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提升育人效果;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线上学习行为,为精准育人提供数据支持。
9.广州校区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审批。广州校区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审批工作。加强多媒体教室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为育人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定期检查教室使用情况,倡导文明使用教室,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积极落实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主动参与学校各类育人活动和项目,在工作中践行 “三全育人” 理念,协同各部门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动学校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