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教学活动

我校举办2018年学生学科竞赛成果汇报展示暨经验交流会

2018年12月17日 16:04:29

11月28日下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务处于定静②A201举办了我校学生学科竞赛成果汇报展示暨经验交流会。学校党委周云书记、李中生副校长、参赛团队及其指导教师、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工作人员及院系师生代表共同参加此次交流会。大会由教务处王栋慧副处长主持。

\

交流会现场座无虚席

\

李中生副校长为本次交流会致辞

李中生副校长为本次交流会致辞。李副校长首先对获奖同学表示祝贺。他指出,参加学科竞赛有助于提升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基础。

李校长还提到,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前不久在广东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要求各高校建设好“金课”,并提到“金课”有三个衡量标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学科竞赛项目就符合这个“金课”标准。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学科竞赛高度重视,加大对学生竞赛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参赛,指导学生参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希望通过这次活动经验交流分享,弘扬参赛精神,将学科竞赛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随后,六支获奖团队上台分享参赛经验,传授比赛“干货”。

\

\

“启课程杯”第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获奖代表郭浩滨与黎芷珊分享参赛经验

第一组是“启课程杯”第四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的参赛队伍,由郭浩滨与黎芷珊共同分享参赛心得。他们提到在比赛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展示,团队别出心裁,以航空为主题,从PPT、讲解形式再到服装设计都花费了很多心思,给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回顾比赛过程,队长郭浩滨感慨“辛苦但一切都值得”。

\

\

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获奖代表陈发祥与蔡婉珊分享经验

第二组是第六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创业大赛的参赛队伍,由陈发祥和蔡婉珊进行经验分享。在备赛过程中,他们通过直接联系商家负责人,获取到网上查阅不到的最新信息。通过实地采访获取到的一手资料,让他们掌握了当地香蕉园的实际状况。这不仅充实了案例,也成为了比赛中的亮点和加分点。

\

\

201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代表陈楷凡与谭海鹏分享经验

第三组是201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队伍,陈楷凡和谭海鹏分享心得。就队员的选择方面,他们认为选择来自不同的专业组员会更好。大家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发挥各自长处,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

\

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奖代表郑伟国分享获奖成果以及参赛经历

第四组是2018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队伍,郑伟国为我们分享参赛经历和展示获奖成果。他提到,视频展示对于一个参赛团队是重要加分项,还幽默地说“别的团队是有视频加分,我们是有视频有分”。在展示作品的时候,要争取与评委直接交流,这样更容易“抓住评委的心”。

\

\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代表陈任源阐述“因果关系”

第五组是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队伍,陈任源为我们分享经验。他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引出“努力才有收获”的道理。并通过两个方面给同学们建议:第一要主动学习,在每一次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加实践经历;二学会反思,总结过去的成败,得出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的成长提供经验。

\

\

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获奖代表张秉天分享参赛经历与看法

第六组是第二十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的参赛队伍,张秉天同学分享经验。他首先提出“为什么要选择大学”等当下大学生三个热门问题,并在讲述参赛过程中逐步阐明他对问题的见解。针对同学们对学科竞赛可能遇到的困惑现象,他建议首先要明确目标,并付出行动,持之以恒,相信自己,最后总结“通过想象和行动将会激发无限的潜力并达到成功”。

\

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谭昆智副教授发表感言

公共治理学院副院长谭昆智副教授发表感言,学科竞赛的学术价值在于通过比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变为系统的、可应用的知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学子们“既要眼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谭副教授分享了指导比赛时的经历,认为这些“磨难”将都会成为珍贵的回忆。相信学科竞赛“有美好的过去,也必将有美好的明天”。

\

周云书记发表总结讲话

学生竞赛成果汇报展示结束时,我校党委周云书记作了总结讲话。她表示,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课堂教学密切结合,通过“科技月”、“教学质量月”活动推动学校人才新型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我校将继续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并提供便利和帮助,按“金课”标准继续打造好学生竞赛项目,畅通我校人才培养新渠道。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学校继续贯彻落实教学科研改革,践行“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学” 发展方略,践行“三早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蔡浩娴

图/冯浩然

审校|尹小川